媒體報道

【中國人大】陳保華代表:扎實有效推進社會信用建設

2019-03-06

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、浙江華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、總裁 陳保華
黨的十八大以來,黨中央、國務院高度重視社會信用建設。在國務院有關部門、單位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探索與協力推進下,我國社會信用建設在很多基礎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重要進展。但是,社會信用建設的現狀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以及人民群眾企盼不協調、不適應的矛盾依然突出。
當前影響社會信用建設成效的主要問題有:一是社會誠信缺失。由于社會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整體偏低,商業欺詐、制假售假、偷排污染物、偷逃騙稅、學術不端等不良現象屢屢發生,漠視法規、不執行合同契約、不兌現承諾、不遵守公共道德等行為未得到有效遏制,嚴重影響信用主體對社會信用建設的信心與積極性。二是社會信用機制發展不均衡、不協調,嚴重制約社會信用健康發展。與公共信用機制相比,市場信用機制存在明顯“短板”,影響相互之間的互補、互動和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良性運轉。信息孤島和信息濫用問題突出,網上虛假交易、惡意差評和利用網絡交易炒作商家信用等現象時有發生。三是國家層面社會信用立法滯后。現行法律對契約關系的維護和債權人的保護不夠,信用機制缺少法律保障,出現“失信成本低、守約成本高”的社會怪象。社會信用建設涉及面廣,平臺建設、信息征集、市場培育、獎懲手段等工作的推進都必須以法律為準繩,需要法律給予強力支撐。
為扎實有效推進社會信用建設,現提出以下建議:
一、協同推進信用體系建設與誠信文化建設
信用體系具有工具性特征,它以改變交易雙方信息對稱性的方法,改變市場規則和社會行為準則,形成新的制度環境,引導人們將誠信價值準則內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營造不敢失信、不能失信、不愿失信的社會環境。
協同推進要堅持政府有力推動、企業主動作為、社會共同參與、公民普遍響應,把政府、企業和社會力量匯集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各個環節。要力求在治理重點領域、解決突出問題上有新突破,在激勵守信、懲戒失信上見實效。同時,要堅持問題導向,積極探索道德教化和制度約束的契合點,促進信用主體增強誠信意識,形成誠實守信的道德風尚。
二、努力完善與數字時代相適應的社會信用體系
要重視數字技術應用,利用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區塊鏈等技術,打破信息孤島,進一步完善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機制。要積極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,推動實施事前承諾、事中分類管理、事后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。要加快推進征信體系建設,全面建立各領域信用記錄,建立覆蓋全社會的信用網絡。要補齊市場信用“短板”,發揮第三方信用服務、行業協會商會等機構的作用。要重點治理政務領域的失信行為,引導全社會褒揚誠信、懲戒失信。要進一步完善企業自治、行業自律、社會監督、政府監管等一系列機制,實現信用體系建設由量變到質變的躍升。
三、抓緊國家層面信用立法
近十年來,地方信用立法實踐積累了一定經驗,國家層面信用立法條件基本成熟。鑒于現階段我國正處在向成熟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,社會誠信缺失和信用交易風險兩大問題都比較突出,需要建立比西方國家更為廣義的社會信用體系,建議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主持制定具有基本法屬性的信用法。立法目的是: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,創新社會治理機制,提高社會信用水平,增強誠信意識。將政務誠信、商務誠信、社會誠信、司法公信列為信用法的基本范疇,從而實現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有良法可依。